目的地搜索
教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 >> 正文
毛曦
2019-10-21 10:15  

个人简介

毛曦,1966年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先后在西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四川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3部,参编著作8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地理研究》、《地理学报》、《学术月刊》及日本《东亚文史论丛》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光明日报》、《文摘报》等转载或摘编32篇次,荣获省、市等科研奖励20余项。

研究方向

中国城市史、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作

1.《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司马迁与中国史学》(第一作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中华地域文化大系·三秦文化》(任编委并承担第1、2章的撰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学术论文写作导论》(承担第11、19、20、21章的撰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二、主要论文

1.《地位与特性:大古都视阈中的古都西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2.《从大古都之说看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2018年第1辑(总第34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6月版,第12-20页。

3.《中国大古都标准问题的百年回顾与当代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3期论点摘编;《新华文摘》(数字版)2017年第20期全文转载,第371-381页。

4.《考古发现与古史新知——成都建都历年及古都地位论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5.《20世纪50年代前的中国大古都问题——有关大古都研究学术史的补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

6.《“似城聚落”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史林》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7.《城市化进程中系统开展村志编纂的意义与建议》(第一作者),《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6期。

8.《人地关系研究助力史学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3日第980期第6版。

9.《〈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考”非书名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2期。

10.《陈桥驿中国大古都著述的缘起与贡献——从陈桥驿的一封复信谈起》,《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收入罗卫东、范今朝主编:《山水契阔:陈桥驿先生学行录》(上、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

11.《都城区位与国家战略:顾祖禹建都思想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4期论点摘编。

12.《历史流域学:流域的本质与研究的观念》,《大连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3.《斯人已去,事业永续——隗瀛涛先生城市史学理论刍议》,《城市史研究》第3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

14.《历史地理学学科构成与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贡献》,《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5.《解构:如何书写中国城市通史》,《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16.《〈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评述》,《地理研究》2013年第2期。

17.《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收入靳润成主编《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18.《略论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新途径——兼评台湾省出版的两部〈历史地理学〉》(第一作者),《地理研究》2012年第11期。

19.《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一作者),《地理学报》2012年第11期;《历史地理》第2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收入靳润成主编《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20.《基于中国古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创建——常金仓先生治史特色刍议》,《奕世载德:常金仓先生纪念文集》,三晋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21.《试论谭其骧先生对于大古都研究的贡献及影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22.《五台山毛主席路居馆影壁文字相关问题商讨》,《五台山研究》2011年第4期。

23.《历史学视阈中的洪水传说及其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8日第245期第8版(史学版)。

24.《中国究竟有几大古都——民国以来中国大古都不断认定的来龙去脉》,《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文摘报》2011年8月11日第6版以《最有影响的中国古都》为题论点摘编。

25.《五都与五大古都:对毛泽东论古代邯郸的考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4期论点摘编。

26.《论文写作中的学术素养——学术论文写作教育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

27.《中国城市史研究:源流、现状与前景》,《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收入周长山、林强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28.《洛阳都城历史地理研究的视野与创获》,《文博》2010年第1期。

29.《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史林》200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2期以《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为题转载,第73-7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文摘》2010年第1期以《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为题转载。

30.《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63-66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09年5月20日第3版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为题论点摘编;收入《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10年卷)全文转载,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31.《中国古都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简介》,《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6日史学版。

32.《漆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第一作者),《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以《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为题收入瞿林东等主编《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收入姜锡东主编《漆侠与历史学:纪念漆侠先生逝世十周年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33.《试论先秦巴蜀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34.《反思与创新:赵吉惠先生的史学理论贡献》,《赵吉惠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35.《先秦城市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1期。

36.《秦巴蜀郡县城市述论》,《东亚文史论丛》(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2007年11月。

37.《全球城市史视域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读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引发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38.《司马迁的地理学成就——读〈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39.《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史林》2006年第4期。

40.《从考古发现看杜宇时期蜀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41.《费孝通:学术之树常青——读〈费孝通九十新语〉有感》,《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42.《关于城市起源和形成的理论探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3.《先秦蜀国城市史论略》,《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5月版。

44.《先秦蜀国城市起源与形成初论》,《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5.《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7期以《城与市双轨并进是中国城市演进的独特道路》为题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论点摘编。

46.《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47.《巴国城市发展及其特点初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8.《先秦巴蜀城市研究述论》,《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49.《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1期论点摘编(“史学百家”)。

50.《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关系略论》,《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5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

52.《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3.《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4.《旧石器时代可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光明日报》2002年7月23日理论版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55.《中国传说时代洪水问题新探》,《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6.《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划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

57.《黄土高原地区沙漠治理刍议》(第一作者),《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专刊。

58.《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如何走出误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59.《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的历史影响》,《文博》2001年第5期。

60.《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年第3期。

61.《史学编辑学的学科定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2.《史学编辑与史学功能的发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63.《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

64.《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65.《白话解读〈公孙龙子〉评析》,《华夏文化》2000年第2期。

66.《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辉煌的现代文明的融汇——关于西安发展的文化思考》,《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7.《现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吉首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8.《历史认识的检验与真理标准的历史内涵》(第一作者),《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9.《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第二作者),《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5期转载。

70.《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家之言——赵吉惠著〈国学沉思〉读后》,《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71.《〈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与思想特征》(第一作者),《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72.《元代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73.《谈谈史学论著的可读性》,《西安日报》1997年8月5日。

74.《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唐都学刊》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文摘报》1997年9月14日论点摘编;《西安年鉴:1998》(西安出版社1998年版)以《经济类型的更新与三秦文化之振兴》为题论点摘编;收入《长安学丛书•历史地理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75.《从毛叔郑到毛泽东》,《各界导报》1997年4月4日。

76.《司马迁史学地位论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编《史记与司马迁研究论文集》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版。

77.《论历史研究中史学家的情感因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78.《孔子——中国史学、东方史学之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9.《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反思》,《华夏文化》1995年第4期。

80.《试论创造性思维——兼及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东疆学刊》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

81.《论司马迁史学的继承性》,《唐都学刊》1994年第6期;收入《唐都学刊·汉唐研究·史学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82.《历史学家与历史认识主体》,《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5期转载。

83.《高校文科学报学术质量评估漫议》(第一作者),《唐都学刊》1993年第3期;收入《学报编辑观念的更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84.《“榆钱”的由来》,《陕西地方志》1993年第5、6期。

85.《司马迁撰著〈史记〉的动机与目的》(第一作者),《唐都学刊》1993年第1期。

86.《乾嘉考据史学与中国考据史学》,《江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2年第7期全文转载。

87.《心理史学及其应用的方法论原则》,《唐都学刊》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兴学科》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

主要获奖及荣誉称号

1.2015年12月6日,论文《1950年代前的中国大古都问题》获得“中国古都学会2015年年会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古都学会授奖。

2.2009年9月,论文《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荣获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联合授奖。

3.2009年7月,专著《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荣获2009年度辽宁省历史学科研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历史学会授奖。

4.2008年2月,论文《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荣获辽宁省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辽宁省人民政府授奖。

5.2004年12月,荣获“陕西高校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授奖。

6.2000年12月,《关于西安发展的文化思考》一文获第三次西安发展研究奖三等奖,西安市人民政府授奖。

7.1999年11月,《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一文获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授奖。

8.1998年12月,被授予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津贴,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授奖,个人事迹收入中共西安市委主编《西安专家风采》(西安出版社2003年11月版)一书。

9.1996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编辑工作者,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授奖。

主要课程

已为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开设“史学概论”、“中国城市史专题”、“历史地理学研究导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等课程。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060 | 管理员: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