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同心迎上合组织峰会,共话文明交流互鉴”(二)
2025-08-24 17:30  



中俄文明交流互鉴人物小传


近代俄国汉学先驱王西里

在中俄文明交流互鉴历史上,俄国汉学奠基人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1818-1900,中文名王西里)值得关注。这位跨越时空的文明使者,终生都在致力于搭建中俄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1834年王西里的学术旅程起步于伏尔加河畔的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在俄国首位汉学教授奥西普·科瓦列夫斯基引领下,他在这里掌握了蒙古语、满语和汉语,展现出非凡的语言天赋,领略了东方语言的魅力。

1840年,22岁的王西里入选第12届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在北京的十年(1840-1850)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古代汉语、中国方言,还深入研究佛教经典、儒家典籍。王西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视角看待中国文化,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学习。他穿着中式长袍,与当地文人交流论道,甚至参与模拟科举考试。这种沉浸式的研究方法使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远超同时代大多数欧洲学者。

返回俄国后,王西里在喀山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任教期间,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

在语言文学方面,他在1866年出版的《汉字解析》,总结了汉字构成规律,是最早的汉字结构研究专著之一。他在1880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成为域外首部中国文学通史著作,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多元面貌。

在宗教文化研究领域,他是首位系统研究中国佛教的西方学者,翻译了大量汉籍佛经并撰写《佛教及其教义、历史和文献》。他敏锐地注意到了佛教中国化的独特现象,认为“汉传佛教已发展成为与印度佛教不同的宗教体系”。这一见解直到今天仍被学界认可。遗憾的是,他的很多作品未能出版,至今手稿还保存在档案馆里。

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他创建了圣彼得堡大学的汉语专业,设计了完整的汉学人才培养体系。他的教学方法强调语言实践与文化理解并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技能,更要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遵循这一教学理念他培养出大批杰出汉学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圣彼得堡汉学学派”。圣彼得堡大学成为欧洲四大汉学重镇之一。

王西里珍贵的历史遗产,在于他确立了汉学研究的“文明对话”范式。在19世纪西方普遍持有“欧洲中心论”的背景下,他始终坚持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平等地位。在1883年发表的《东方宗教:儒、释、道》中,他写道:“中华文明不是停滞不前的文明,而是一种遵循自身逻辑发展的成熟文明体系。”这种观点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

王西里的很多观点被后来者所继承和发展。他的得意门生之一,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就明确提出了“中国进步论”的观点,严厉批评了黑格尔等欧洲哲学家将中国视为“停滞的化石”的谬见。

1900年王西里在圣彼得堡去世,恰逢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这位毕生研究中国的学者留下的不仅是等身的著作,更是平等、尊重地看待不同文明的态度。这种学术精神至今仍弥足珍贵。当我们在圣彼得大学东方系图书馆看到王西里亲笔注释的《论语》译本,或翻阅他编纂的世界上第一部《汉俄词典》手稿时,仍能感受到这位学者对中华文明的深切热爱。

(撰稿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副主任 陈金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060 | 管理员: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