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同心迎上合组织峰会,共话文明交流互鉴”(四)
2025-08-26 10:09  

中国与伊朗文明交流互鉴人物小传


波斯学者哈塔伊和他的《中国纪行》

在中国与伊朗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波斯学者的名字与他非凡的著作紧密相连,他就是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关于他生平的详细记录大多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但他留下的唯一著作《中国纪行》,却如同一扇明亮的窗户,让我们得以透过一位波斯学者的独特视角,窥见明代中国的盛世景象,也铭记了他作为文明交流使者的不朽贡献。

“哈塔伊”(Khatayi)并非其本姓,契丹一词的波斯语形式(Khatay),是当时波斯及中亚对中国的古称。因此,哈塔伊这个名字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中国者来自中国的人,这很可能是一个表明其生平与中国有深厚渊源的称号,或是因为他撰写了这部关于中国的伟大著作而后世赋予他的尊称。他活跃于16世纪初,大致对应于中国明朝的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与波斯萨法维王朝初期。有学者推测,他可能是一位商人、外交使团成员,甚至是一位受雇于官方的学者,其远行东方背后或许有官方的使命或支持。

公元1516年,哈塔伊在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完成了他的杰作《中国纪行》。这部著作并非一部简单的旅行见闻录,而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中国百科全书。目的是向波斯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客观、系统地介绍这个遥远而强大的东方国家他对中国的农业技术、手工业制造、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和驿站系统赞不绝口,认为这些是中国繁荣稳定的基石。此外,他还记录了中国的文化习俗,如教育、科举、音乐、节日、婚丧礼仪乃至中医,甚至提到了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对外国人的态度。

《中国纪行》的历史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在马可·波罗之后,它是又一部由外国人撰写的、全面介绍中国的经典著作。相较于前者时常带有传奇色彩的叙述,哈塔伊的记载更为系统、具体和详实,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它为了解16世纪初明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外部视角和佐证,弥补了中文史籍中可能忽略的细节。

   《中国纪行》是波斯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长期交流互鉴的璀璨结晶。哈塔伊秉承波斯学者独特深厚的传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勤奋的笔触,成功地将中国的形象深深地刻入了波斯文明记忆中。

撰稿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明交流互鉴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戴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060 | 管理员: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