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巴基斯坦文明交流互鉴人物小传
东晋西天取经僧人法显
法显,俗姓龚,生于东晋成康之世(约公元337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法显聪慧正直,志行明敏,律己极严,对佛教戒律有着深刻的钻研与持守。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偕同慧景、道整等数位僧人,从长安出发,毅然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历经六年难以想象的艰险跋涉,过薪头河(今印度河),至西天竺诸国(今巴基斯坦等)。他遍历北、西、中、南、东五天竺各地,潜心学习梵文,抄写经律,数年间收集了《摩诃僧祇律》、《萨婆多律》等大量珍贵梵本佛典。其后,他又乘船抵达了佛教文化极为兴盛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此继续求学两年。公元409年,法显登上商船,踏上了归国的漫漫海路。最终于公元412年,在山东崂山海岸登陆。此时,距他出发已过去了整整14个春秋。
回到中原已近耄耋之年的法显并未停歇。他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译经工作,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合译了带回的《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等经典共百万余言,完善了中国佛教的戒律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他将西行沿途所见西域、天竺及南海三十余国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佛教情况,以质朴无华却又详实生动的笔触,撰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这部著作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撰稿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明交流互鉴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戴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