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陈晓露副教授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2025-04-27 10:47  

2025年4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陈晓露副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塔里木盆地早期的南北交流》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郝园林副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欧洲文明研究院师生70余人聆听了学术报告。

陈晓露副教授运用考古学类型学方法和文化因素分析法,揭示了从青铜时代到丝绸之路开通前塔里木盆地内部交通格局。她首先分析北方墓地的考古遗存,展现出在青铜时代前期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东西交流情况,发现此时尚无沿克里雅河的南北交通。随后,她根据遗址分布、陶器纹饰、玉石青铜器、农业遗存等方面,证明在青铜时代后期,克里雅河下游与塔里木盆地北缘存在交流,同时与南侧联系可以延伸到昆仑山的流水墓地,使得这一时期盆地交通格局呈现为“T”字形。接着,她认为在早期铁器时代,圆沙古城成为沟通南北道以及南道东西方向文化联系的桥梁,盆地交通格局呈“工”字形。最后,她依据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资料揭露了受环境恶化影响,扜弥迁都,实力削弱,沿克里雅河流域的南北文化联系逐渐减少,盆地内部交流基本转为东西方向。讲座尾声,陈晓露副教授总结,从青铜时代到丝绸之路开通前,塔里木盆地内部交通格局推动了文化交流与发展,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

在互动环节,陈老师回答同学提出的“小河墓地与北方墓地关系”,“圆沙古城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等问题,与参会师生深入交流。

陈晓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考古文博系副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成员。陈晓露老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考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东区洞窟遗址、乌兹别克斯坦阿卡察可汗·卡拉遗址等田野考古工作。2016年获中国考古学大会首届青年考古学家奖、“金爵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等10余项。出版专著《楼兰考古》《罗布泊考古研究》2部,在《历史研究》《考古》《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060 | 管理员: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