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24日,由中国明史学会与安顺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明代屯堡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安顺市安顺学院顺利召开,我院教师肖立军、吴德义、乔玉红、张汉青以及在读博士生王奇、硕士生宋文坤等应邀参加,并作会议发言。
肖立军教授现任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副会长,联合主持大会开幕式后的主旨发言,并进行了精彩点评。肖立军还以“明代外隶千百户所考略”为题在分论坛作报告,讨论了明代外隶千户所的含义、职责、与内属千户所之区别以及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指出外隶千百户所比诸卫及内属千户所更深入基层,能相对灵活地应对治安与防守问题,为后来卫所归并州县村甲奠定了一定基础。
吴德义教授担任分论坛主持人,并做了题为“贵州安顺‘建文逊国说’的演变——兼及安顺文化建构与内地化进程”的报告。报告梳理了明代“建文逊国贵州说”的形成到“逊国安顺说”的演变,指出建文传说与安顺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一方面赋予自然景观政治与伦理的隐喻,使其成为重要的“形胜标志”;另一方面景观重构加速文化内地化进程,土民口传、文人题咏、方志勒石,三者交辉,构建起超越族别畛域的共同历史记忆,形成了连接中原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纽带,见证着中华文明在多元交融中的生生不息。
乔玉红副教授以“明代贵州军户女性的历史书写与身份建构——基于弘治、嘉靖、万历三部贵州通志的考察”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指出随着卫所制度的巩固和儒家文化的渗透,军户女性的记载呈现出从军事附属向道德典范的转变轨迹,三部志书将军户女性的个人命运与卫所制度的存续、边疆社会的稳定紧密关联,将性别秩序、家庭伦理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实现了中原王朝对边疆社会的文化规训,为我们理解传统中国边疆治理的复杂面相提供了性别维度的思考。
张汉青老师报告题目为“从九边营田运作方式看明代卫所制与省镇营兵制的关系”,报告主要介绍了明代九边营田的土地来源、军士的组成与待遇、管理者、子粒科则与用处,指出营田的经营中,都司卫所与省镇营兵两大系统的官兵既有配合耕种,又有共同管理,但省镇营兵系统的官兵仍居于主导地位,即历次营田的军士多以营兵、标兵、守城兵为主,营田的兴革多由总督、巡抚等文职官员主导,营田的收入主要供应军镇,反映了明中后期卫所制与省镇营兵制密不可分,后者居于主体地位。
我院肖立军教授指导的在读博士生王奇与硕士生宋文坤在分论坛中分别做了“明代天津三卫职能新考——兼论三卫“州县化”演变”与“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下的明代黔中屯堡探略”的报告。
本次会议以明代卫所制度与屯堡文化研究为研讨主题,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贵州省“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精神,推动实施屯堡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助推地方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及产业发展。会议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安顺学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70位专家学者。我院的6位师生参会并作精彩报告,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