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毛曦(1966-),陕西泾阳人,西北大学历史学学士(1988)、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1991)和博士(2001)、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2004)。先后就职于西安联合大学(1991-2004)、大连大学(2004-2010)和天津师范大学(2010-),1998年任副主编,1999年晋升副编审,2004年聘为教授岗位,2005年晋升教授职称、任硕士生导师,2010年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通讯评议专家,《中国古都研究》和《中国历史地理》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中国历史地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已出版专著3部,参编著作8部,主编图书3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林》《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及日本《东亚文史论丛》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有22篇35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光明日报》《文摘报》等转载或摘编。
研究方向
中国城市史、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作
1.《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司马迁与中国史学》(第一作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中华地域文化大系·三秦文化》(任编委并承担第1、2章的撰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学术论文写作导论》(承担第11、19、20、21章的撰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二、主要论文
1.《“淮南”的变迁:地理、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和形塑》(第二作者),《中华文化论坛》2025年第3期。
2.《考古地理学理论建构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3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2025年第3期全文转载。
3.《日本学界中国城市史研究主题论略(1929-2003)》,《中国古都研究》第44辑,三秦出版社2024年版。
4.《近代天津“鬼市”述论》,《城市史研究》第47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5.《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现状》,《团结报》2023年10月19日第8版。
6.《日本中国都城史研究管窥(1930—2006)——以〈中国都城史文献目录〉为中心》,《国际汉学》2023年第4期。
7.《“临河无池”抑或“筑城浚池”:明清天津护城河考辨——兼论“赛淮安城”之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8.《“小扬州”与“北方的上海”——近代天津城市形象的更新及其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第1期。
9.《泾阳县元都观小考》,《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第29辑,三秦出版社2022年版。
10.《郑国庙历史钩沉》,《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11.《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特征》,侯建新主编:《中西文明十九讲》,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12.《明清时期的日本地理形象及其意蕴》(第二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
13.《关中村落历史地理:泾阳县安吴镇毛家村的个案》,《地方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
14.《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历史地理学课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15.《辅助科学:民国史学中的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0年第7期。
16.《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地理取向——兼论聚落地理学视阈中的城市史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3期;《新华文摘》(网刊)202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7.《地位与特性:大古都视阈中的古都西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18.《“河西”何在:政治地理变迁与河西范围演变》(第二作者),《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年第3期。
19.《从大古都之说看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34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版。
20.《村落还是城市:开埠前夕天津县聚落类型分析——以〈津门保甲图说〉为中心》(第二作者),《城市史研究》第3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1.《中国大古都标准问题的百年回顾与当代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3期论点摘编;《新华文摘》(网刊)201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22.《考古发现与古史新知——成都建都历年及古都地位论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23.《20世纪50年代前的中国大古都问题——有关大古都研究学术史的补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
24.《“似城聚落”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史林》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25.《城市化进程中系统开展村志编纂的意义与建议》,《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6期。
26.《人地关系研究助力史学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3日第6版。
27.《〈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考”非书名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2期。
28.《陈桥驿中国大古都著述的缘起与贡献——从陈桥驿的一封复信谈起》,《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
29.《都城区位与国家战略:顾祖禹建都思想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4期论点摘编。
30.《历史流域学:流域的本质与研究的观念》,《大连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31.《斯人已去,事业永续——隗瀛涛先生城市史学理论刍议》,《城市史研究》第3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2.《历史地理学学科构成与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贡献》,《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33.《解构:如何书写中国城市通史》,《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34.《〈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评述》,《地理研究》2013年第2期。
35.《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36.《略论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新途径——兼评台湾省出版的两部〈历史地理学〉》,《地理研究》2012年第11期。
37.《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地理学报》2012年第11期;《历史地理》第2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8.《基于中国古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创建——常金仓先生治史特色刍议》,《奕世载德:常金仓先生纪念文集》,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
39.《试论谭其骧先生对于大古都研究的贡献及影响》,《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0.《五台山毛主席路居馆影壁文字相关问题商讨》,《五台山研究》2011年第4期。
41.《历史学视阈中的洪水传说及其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8日第8版。
42.《中国究竟有几大古都——民国以来中国大古都不断认定的来龙去脉》,《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文摘报》2011年8月11日论点摘编。
43.《五都与五大古都:对毛泽东论古代邯郸的考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4期论点摘编。
44.《论文写作中的学术素养——学术论文写作教育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
45.《中国城市史研究:源流、现状与前景》,《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6.《洛阳都城历史地理研究的视野与创获》,《文博》2010年第1期。
47.《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史林》200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2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文摘》2010年第1期转载。
48.《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09年5月20日第3版论点摘编;《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10年卷)全文收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9.《中国古都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简介》,《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6日史学版。
50.《漆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51.《试论先秦巴蜀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位》,《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52.《反思与创新:赵吉惠先生的史学理论贡献》,《赵吉惠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3.《先秦城市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1期。
54.《秦巴蜀郡县城市述论》,《东亚文史论丛》(日本)2007年11月。
55.《全球城市史视域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读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引发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56.《司马迁的地理学成就——读〈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2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7.《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史林》2006年第4期。
58.《从考古发现看杜宇时期蜀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1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费孝通:学术之树常青——读〈费孝通九十新语〉有感》,《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60.《关于城市起源和形成的理论探讨》,《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61.《先秦蜀国城市史论略》,《巴蜀文化研究》第3辑,巴蜀书社2006年版。
62.《先秦蜀国城市起源与形成初论》,《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3.《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7期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论点摘编。
64.《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65.《巴国城市发展及其特点初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66.《先秦巴蜀城市研究述论》,《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67.《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1期论点摘编。
68.《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关系略论》,《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69.《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
70.《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1.《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2.《旧石器时代可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光明日报》2002年7月23日理论版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73.《中国传说时代洪水问题新探》,《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4.《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划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
75.《黄土高原地区沙漠治理刍议》,《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专刊。
76.《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如何走出误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77.《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的历史影响》,《文博》2001年第5期。
78.《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年第3期。
79.《史学编辑学的学科定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80.《史学编辑与史学功能的发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81.《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
82.《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83.《白话解读〈公孙龙子〉评析》,《华夏文化》2000年第2期。
84.《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辉煌的现代文明的融汇——关于西安发展的文化思考》,《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5.《现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吉首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6.《历史认识的检验与真理标准的历史内涵》,《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87.《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第二作者),《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5期转载。
88.《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家之言——赵吉惠著〈国学沉思〉读后》,《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89.《〈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与思想特征》,《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90.《元代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91.《谈谈史学论著的可读性》,《西安日报》1997年8月5日。
92.《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唐都学刊》1997年第3期;《文摘报》1997年9月14日论点摘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西安年鉴》(1998年卷)论点摘编,西安出版社1998年版。
93.《司马迁史学地位论辩》,《史记与司马迁研究论文集》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4.《论历史研究中史学家的情感因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95.《孔子——中国史学、东方史学之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96.《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反思》,《华夏文化》1995年第4期。
97.《试论创造性思维——兼及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东疆学刊》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
98.《论司马迁史学的继承性》,《唐都学刊》1994年第6期。
99.《历史学家与历史认识主体》,《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5期转载。
100.《高校文科学报学术质量评估漫议》,《唐都学刊》1993年第3期。
101.《“榆钱”的由来》,《陕西地方志》1993年第5、6期。
102.《司马迁撰著〈史记〉的动机与目的》,《唐都学刊》1993年第1期。
103.《乾嘉考据史学与中国考据史学》,《江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2年第7期全文转载。
104.《心理史学及其应用的方法论原则》,《唐都学刊》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兴学科》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
主要获奖及荣誉称号
1.2023年4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地域名称的演变及其空间范围的变迁——对中国古代以江河为参照物的地域概念的考察》被评为2022年度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授奖。
2.2015年12月6日,论文《1950年代前的中国大古都问题》获得“中国古都学会2015年年会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古都学会授奖。
3.2009年9月,论文《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荣获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联合授奖。
4.2009年7月,专著《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荣获2009年度辽宁省历史学科研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历史学会授奖。
5.2008年2月,论文《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荣获辽宁省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辽宁省人民政府授奖。
6.2004年12月,荣获“陕西高校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授奖。
7.2000年12月,《关于西安发展的文化思考》一文获第三次西安发展研究奖三等奖,西安市人民政府授奖。
8.1999年11月,《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一文获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授奖。
9.1998年12月,被授予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津贴,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授奖,个人事迹收入中共西安市委主编《西安专家风采》(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
10.1996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编辑工作者,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授奖。
主要课程
已开设本科生课程:“中国城市史专题”、“史学概论”,硕士生课程:“历史地理学研究导论”、“中国城市史概论”,博士生课程:“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中国城市史专题”、“中国都城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