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 “研精覃思 究问谨学” 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节圆满结束
2024-12-12 19:21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两院研究生在严谨求实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开阔视野、增智启慧、涵养德行,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11月20日至12月12日,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成功举办“研精覃思 究问谨学”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节。

本届学术节围绕世界史、中国史、考古文博学科方向,自11月开幕以来,受到了两院研究生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共开展六场“绩学讲坛”学术讲座、六次小荷读书会、一次“探寻天津记忆”研学活动、一场“朋辈领航”经验交流分享会。以多元形式、多种视角、多个层次,让两院师生从各自领域出发,围绕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度对话,推动两院研究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学习中突破,在发展中创新。


绩学讲坛”学术讲座


作为学术节的核心板块之一,受邀的两院教师带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展开讲授。

世界史周过程中,饶本忠老师从反犹主义的内涵、欧洲历史上反犹主义的进程来论述欧洲反犹主义的根源。王鹏飞老师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与深入的分析,讲解了近代日本历史进程中国粹主义与国际路线的交织与博弈,及其对日本社会发展走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史周过程中,张玉兴老师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出发,解释了其对于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张利锁老师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出发,强调了开展清代大一统研究的现实意义。

考古文博周过程中,鲁鑫老师从解题、研究背景、汉印人名用典的方法及相关分析四个方面,对“汉印人名用典”展开了解读。杨鹏老师从版本学角度出发,为同学们区分了实物版本与文本版本的差异进而阐释了单刻小集与别集的差异。

讲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两院研究生的专业思维,极大促进了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力提升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小荷读书

按照学科方向,围绕老师推荐的经典书目、优秀论文进行阅读研讨。


11月读书会中,中国史方向聚焦于何德章老师的《汉族族称的出现与定型》,深入探讨汉族身份认同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世界史方向围绕黄秋迪老师精选的《史学方法论》,引领研究生们探索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与理论框架;考古文博方向以石洪波老师推荐的《“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为中心,揭示玉器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12月读书会中,考古文博方向聚焦于隋璐老师推荐的《观台磁州窑址》,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世界史方向围绕杜宪兵老师精选的《“大”与“小”的关系及其他》,引导研究生们探索现代历史写作的挑战与应对;中国史方向以毛曦老师推荐的《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与地区差异》为中心,在比较视野下探讨中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

读书会的开展,为两院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而活跃的学习平台,促进了知识交融,拓展了学术视野,研究生们得以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历史,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朋辈引航,研途筑梦”学术经验交流会

    “朋辈引航,研途筑梦”学术经验交流会,以传承学术智慧、激发学术潜能为核心宗旨,助推研究生学术成长。交流会邀请秦嘉藤、潘红宇、蒲欣健、曹炀等两院优秀的学长学姐,以朋辈引领的方式为两院研究生们分享学习经历、传授科研经验、启发学术思维。

探寻天津记忆”五大道研学之旅


“探寻天津记忆”五大道研学之旅,自庆王府启程,依次探访了庆王府、孙震方旧居、疙瘩楼、徐世昌旧居以及天津记忆展览馆,使两院研究生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更领悟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的密切相连,进一步坚定了研究生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肩负新时代青年使命的决心。


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节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三年,已成为了促进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优良学风建设的核心力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坚实阵地。本届“研精覃思 究问谨学”研究生学术节秉承传承与创新的原则,旨在激发研究生们的学术热情,全面提升研究生们的综合能力,营造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学术氛围。今后,两院将继续聚焦研究生培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助力学科双一流发展,圆梦研究生成长成才。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060 | 管理员: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