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提出的“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求是学社在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展“博物洽闻 通达古今——一堂行走的历史课”特别活动,社团成员们走上街头,用青春声音讲述天津故事或参观各地博物馆促进专业学习,活动一经推出,反响良好。
在流动讲解中擦亮社团品牌
5月18日,求是学社成员积极参与天津博物馆“看天博展览 听天津故事——探寻泰安道百年风云”城市寻访活动。

社团成员带领观众从泰安道与解放北路交汇口出发,自西向东,先后走过安里甘艺术中心,欣赏哥特与罗曼复兴的建筑美学;英国领事官邸,了解近代天津的外交风云变幻;开滦矿务局大楼,探寻天津在近代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丽思卡尔顿酒店,聆听东西方文化的优雅交响,领略戈登堂遗韵;利顺德酒店,见证“中国第一涉外饭店”的传奇故事;英国旧俱乐部,感受百年前津门洋场的社交地标;在张自忠雕像下,缅怀抗日名将的英雄故事,传承着不朽的爱国精神。社团成员们用生动的讲述,串联起泰安道百年间的历史变迁,让历史与现实在讲解中交相辉映。在讲解的过程中,社团成员们巧妙设计历史图片展示、提问等互动环节,让观众从被动的倾听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遗产更是前人留给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印记,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在保留一座城市的温度,延续文化血脉。本次城市寻访活动,是求是学社青年砥身砺行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在未来,社团成员将以文化传承为帆,在守正创新中激活历史基因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在沉浸参观中赋能专业学习
王宁同学在安仁坊遗址展示馆触摸盛唐的市井温度:
暮春时节,穿行于西安小雁塔南侧的林荫道间,一座素雅建筑悄然映入眼帘——安仁坊遗址展示馆。这座以唐代安仁坊宅邸遗址为核心、建筑面积达6100平方米的展馆,将千年前的里坊制度与市井烟火凝练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步入展馆,这座曾居住过30余位唐代名流的坊市,以“居、服、乐、舞、诗”五大主题展开叙事:复原的敦煌壁画服饰如霓裳羽衣般垂落,草木染工艺重现的24套唐装,从初唐的纤丽到晚唐的雍容,每一针一线都是对教材中“唐代服饰文化巅峰”的立体注解;箜篌、五弦琵琶等乐器在光影中奏响《霓裳羽衣曲》的残音,羯鼓铿锵之声穿透玻璃展柜。

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考点,而是透过复原妆容上的花钿、缩微模型中的市井喧嚣、鸡距笔尖的墨痕,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化为可触摸的温度。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诗一器,皆是行走课堂中最生动的教具,让教科书中的长安,从此有了呼吸与心跳。

刘思彤同学在三星堆博物馆寻觅千年文明密码:
位于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以“沉睡三千年,再醒惊天下”的姿态,为我们打开了古蜀文明的时空之门。这座博物馆,以青铜为笔,在2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书写着古蜀文明的密码。步入螺旋式上升的阶梯。向下俯瞰是古蜀人留下的神秘符号,仿佛踏进时光的漩涡。

青铜神树、黄金权杖、青铜立人等400余件国宝级文物陈列其中,其中青铜大立人像与通高3.96米的青铜神树更是历史教材中的“常客”。那些曾在历史课本里与我隔纸相望的青铜纵目,此刻正用凸出16厘米的瞳孔凝视苍穹。黄金权杖上的鱼鸟箭纹在玻璃展柜里游弋,将《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意境凝固成永恒。

当教材中的符号化作眼前流转千年的存在,历史不再是平面的知识点,而是立体的文明对话。我们与三千年前的工匠共享着同一片星空,那些青铜铸就的星辰,至今仍在文明的银河中闪烁微光;那些镌刻在青铜器上的密码,正等待我们用当代视角继续破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青春力量。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求是学社将以本次“一堂行走的历史课”特别活动为契机,不断为学生打造“学思践悟”一体化培养平台,促进历史学子更加坚定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增强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接下来,历史文化学院求是学社将推出“行走的历史课”系列推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