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侯建新主编:《欧洲文明探索》
欧洲文明探索 侯建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经济社会史学科为视角,集结了欧洲文明史的专题研究论文,内容涉及欧洲文明起源与观念、发展与权利、生活与习俗、冲突与和平,兼具理论性探索和实证性分析。西方文明即历史上的欧洲文明,是与古典文明不同质的文明。诚然,它从古典文明中吸取"灵感",然而日耳曼人为主体的西欧诸民族,以及经过中世纪过滤的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无疑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西方文明诞生于中世纪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30日

1995-2010年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科研成...
◎ 侯建新教授专著《现代化第一基石》获中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 ◎ 庞卓恒教授专著《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 侯建新教授《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一文(《历史研究》1999-2期 ) 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 李节传教授专著《抑制美国—朝鲜战争中的加拿大》 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
发表时间:2011年03月01日

侯建新: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英...
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 ——英国16世纪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 侯建新 [摘要]16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场指向的土地确权运动,是把具有共同体性质的混合土地所有制界定为排他性的明晰产权,从而激励经济效率,颠覆中世纪的基础。经过数个世纪的物质积累、权利积累和观念积累,社会深层结构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其中土地市场化和农民的社会化是基础性的变量参数,圈地即是这种变化的历史性总结。“大农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30日

李友东:大概念讨论与唯物史观深度...
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友东教授撰写的论文《大概念讨论与唯物史观深度思维培育》在《历史教学》2021年第9期发表。文章认为,近年来,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成为国内外历史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而如何找到一种可操作的深度思维培育模式,就成了国内外历史教育,以及相应的历史师范教育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外研究,可以概括出基于概念的历史思维培育三段结构:①反映具体事实、事件的“一阶
发表时间:2022年03月09日

侯建新:大革命前后法国农民土地产...
   摘要:托克维尔对法国农民土地产权问题曾做出推断。托氏认为,革命前法国农民已经是土地所有者,因此法国农民强烈仇恨封建权力。托氏的逻辑是,封建权力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而更大。然而以事实为依据,托克维尔关于革命前农民已成为土地所有者的推断是个历史误判。大革命前的法国农村,农民身受教俗贵族和王权压迫,封建特权因其行将就木而更加苛刻。“年贡农”是习惯佃农主体,仅有残破的权利;众多分成佃农和无地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30日

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喜获6...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的立项结果,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喜获6项,其中世界史4项、中国史2项,获批项目总数居校内前列。 吴德义教授的《明代官方朝鲜史编纂研究》、耿志教授的《国家安全战略视角下美国对世界核原料的控制研究(1942—1991)》、李友东教授的《后真相时代的历史真相观研究》、张葳副教授的《河东潞州碑刻墓志整理与唐宋地方
发表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我院张乃和教授的论文《中世纪西欧...
 
发表时间:2022年12月08日

侯建新教授的文章《英国佃户如何处...
英国佃户如何处置自己的土地 在欧洲封建制度下,村民为获得庇护不得不委身于领主,原来的份地也变成庄园保有地。在这块土地上,一方面,领主拥有领主权,据此征缴租役,实行强制劳役;另一方面,佃户也拥有一定权利,称作保有权。他们可以转移土地,以至买卖和出租土地,佃户长期持有土地,土地权利稳中有进。在英格兰,到中世纪晚期,随着佃农人身解放,佃户中公簿持有农越来越多,受到王国法院保护,其土地产权边界也越来越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21日

侯建新教授的论文《中世纪与欧洲文...
欧洲文明研究院、社会科学处消息(通讯员宋昊泽 赵悦)日前,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布《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21)》,我校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的论文《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入选“2020年中国历史学十篇(组)优秀论文”。侯建新教授已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佳论文,他的九万字长文《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曾获评中国历史学“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成果”2019年度十大优秀论文。 本次入选的《中世纪与欧洲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16日

侯建新教授的文章《古代世界的相似...
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撰写的论文《古代世界的相似与分流——以农民土地产权演变为视域》在《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3期发表。该文是《中国史研究》本年度前沿主题“人类历史的融会”栏目的论文之一,也是侯建新教授中西文明研究的又一力作。该文与作者陆续发表的《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观念和话语的积淀:西欧财产观嬗变》《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等文章,构成了文明中的土地财产研究系列文章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5日

曹牧:饮水、深井与氟齿病一全球化...
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牧副教授撰写的论文《饮水、深井与氟齿病一全球化视野下清末民初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及影响》在《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发表。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天津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认为,1860年天津开埠建立租界,受全球流行性疾病和卫生革命影响,租界中的西方人出于自身卫生安全而在天津寻找新的清洁水源。他们改革了天津的供排水设施,建立了第一套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30日

郝园林:清代伊犁锡伯营城堡的考古...
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郝园林老师撰写的论文《清代伊犁锡伯营城堡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在《北方文物》2022年第2期发表。该文对清代伊犁锡伯营城堡的考古调查和研究进展做了详细介绍。 文章通过对清代伊犁地区锡伯营城堡城墙、城内建筑及街道的考古调查,对城堡的形态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锡伯营城堡的城墙多呈不规则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随形就势的特点,但同时也受中央大一统筑城传统的影响,体现出一些中原筑城
发表时间:2022年07月27日

何德章: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德章教授撰写的《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一文,于《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1期发表。论文对最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中所提出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地解读。 论文强调,史料辨析是史料实证的关键。论文示例与举证相结合,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剖析了大量典型史料以及研究论著中史料运用的严重失误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21日

李友东:《法国历史书写中nation观...
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友东教授撰写的论文《法国历史书写中nation观念之变迁及其规律性探讨》在《河北学刊》2022年第3期发表。 文章认为,法国史学书写中,“nation”观念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中世纪的“nation”认同,主要是一种特洛伊传说、《圣经》和日耳曼王朝历史等多种因素的混合。法国大革命后,18、19世纪的nation认同中,开始包容法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多样性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19日

李友东:《西方学界基于概念转义的...
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友东教授撰写的论文《西方学界基于概念转义的“历史中国”叙事置换研究》在《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发表。 文章认为,在西方学界关于“历史中国”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存在一种概念使用上的“转义”现象,即西方学者基于西方学术语境、历史与现实经验,在理解中文相关概念时,为其导入了某些不属于它的异质因素。在这种导入背后,存在一种概念转义、概念互文和叙事置换的整体策略。文章以“王朝
发表时间:2023年04月07日

共有 64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43 页   当前第 18 页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060 | 管理员:杨彤